有些惋惜,难得遇上出手这么大方的姑娘,可惜只有一趟。不过他又想,这位姑娘给的银子,可是相当于他跑两趟了。便又乐呵呵地拱了拱手,赶着马车离开了。
沐清瑜抬眼,看一眼简朴干净的,挂着济宁堂牌匾的建筑,抬步进去。
这片建在西区北区交界地方的济宁堂,占地面积不小,这儿有钱人家不会来,宅子没有东区南区贵,所以,买这几个相连的宅子用来做济宁堂,论价值大概和月华街东面的沐宅差不多。但却有沐宅三个大。
从门口进去是一个院子,几个宅子打通了。???..coM
里面有医馆,学堂,住处,作坊。
医馆很小,只有两个大夫,若是济宁堂里有人生病,在此处看诊即可,医药皆免费。
学堂是让济宁堂收留的那些孤幼们读书识字的。
>作坊有好几个,绣坊,布坊,染坊……
但是规模都很小。
因为这些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做工赚钱,更多的是为了让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孩子们去参与学习,让他们可以学到一技之长,以后有可以养活自己的营生。
另外,那边还有一间屋子用作武堂,有两个负责教拳脚工夫的教习。
厨房在北面。
男子住处在东面,女子住处在西面。
那些孩子除了每天两个时辰的固定上学堂时间,和固定的早晚各半个时辰练武时间,其他时间可以自由在各处作坊帮忙,自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。
习文练武在孩子们来的前期是硬性规定,每个人修满两百个时辰,愿意继续的可以学,不愿意继续的,也不勉强。
毕竟,学文三个多月,基本的字都能认会写;学武半年,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。
当然,济宁堂的管事也会暗中观察那些有天赋的孩子,把他们单独拎出来训练学习。
入口两丈远处是个转折长廊,长廊遮挡了视线,看不到后面。只有走过长廊转到后面,眼前方能豁然开朗。
一个大概一千坪的空旷场地。
这里练武的时候是演武场,平时便是布匹晾晒处,药材晾晒处……
围绕着这个大的场地,学堂在幽静的东北方,其他作坊之间各有距离,互不打扰,又各自有条不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