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的圆圈越多,就表明这份考卷的成绩越好。
走马观花的看过了白学礼的文章之后,连朱棣也承认他的考卷确实很“实惠”,尤其是他提到了那么多的细节,都很具实际操作意义。但他说的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,虽然言之有物但却显得格局有些小了。
或许,这就是因为受到出身的局限了吧。
朱棣又拿起另外的两份考卷,这两份考卷毫无疑问要比白学礼的考卷更高一个档次,不仅文字华美而且参考性极强,非常具有针对性,明显是在事先下过苦功夫的,而且经过了千锤百炼……
科举这种事,尤其是到了殿试这个层面上,并不是说文章写的好就一定能中状元,更重要的还得看考生的出身。
就比如说朱棣手上的这两份考卷吧,这两个考生当中,一个出自江南文学世家,笔力和见识自然没的说。还有一个则是出自“老营子弟”,那就更加的意义非凡了。
所谓的“老营”,就是专指从红巾军时代就追随朱元璋的那一批老兵老将,这一批人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东挡西杀,平定江南一统天下,还参加过几次北伐,他们的后代还参加过靖难之战,就算是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劳,也算是从大明开国至今“打满全场”的那一批人了。
这些人就是朱棣的铁杆和中坚,他们的晚生后辈肯定是要优先照顾的。
所以,朱棣毫不犹豫的提起了朱笔,在这个“老营子弟”的考卷上画了一个圆圈:这就是钦点的状元!
然后又在那个江南文坛世家子弟的考卷上,用朱笔重重一点,画了一个实心圆,这就是第二名榜眼。
最后才在白学礼的考卷上画了一个红色的小小三角:一甲第三名的探花郎就是他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