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得,遂以化作术法神通。
格物四境,水到渠成。
随即他又踏上了第五级金色天梯,境界亦攀升到第五境。
儒道第五境:游学境。
此境之名,取自至圣先师周游四海,求学天下。
对儒家门生而言,则正是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于读书习文之外,见识世间万般事物,游而学之。
李往矣自下山以来,秀峰岭见识天地封正,灵龟镇遨游碧落残天,三十里亭帮宁小姑娘黄粱圆梦,清江芦船助冯七小姐大仇得雪,又在葬月谷大风城那一片历史遗响中,见大风军威,以及叶归人踏月而来,一剑诛魔的绝世风姿。
如此种种,可谓多而奇也。
脑海里诸般经历如浮光掠影,一闪而过,内外气机畅快流转,游学之境已然圆满。
于是他又踏上了第六级天梯。
自然而然,他的境界又突破到了第六境:山水境。
儒道山水六境,即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。仁者静,智者动,动静之间,诸人得见诸法,大道进矣!
之后李往又连续登上了第七、第八、第九级天梯,接连突破了第七境、第八境、第九境,最后站在了金色天梯的第十级上。
儒道第七境——不让境,此境之道,乃为“当仁,不让于师”。
第八境——岁寒境,则为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”。
第九境——天命境,则出自至圣先师“五十而知天命”。
此三境,大道之意分别在明人、地、天。
道门有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之说。
儒道亦需辨析天、地、人之理。
譬如亚圣之论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
荀子之言“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,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”,即天地有常,自有其数。
唯明天、地、人之道,方可问大道。
从第一级天梯开始,直至第十级,都无有任何阻力,李往矣一步一台阶,一阶一破境,也没有任何的关隘。
眼下,他已然站在了第十级天梯上。
脚下之境界,乃是闻道境。
朝闻道,夕可死矣!
这是所有修行求道的读书人,毕生追求的一种境界,李往矣无有任何阻碍,轻而易举地便登临了这一境界。
然而,金色天梯到此并未终结,在十级之上,还有第十一级,第十二级,第十**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