筒车之类的自然更少了。尤其是北方,连年混战,地方残破,灌溉系统日益荒废,器具更是匮乏得很。
另外,东西生产出来了,维护修缮也不能落下。从某种程度上而言,后续维护可能比生产制造更加重要。
这个事情,就涉及到人才体系的培养与建设了。
新中国建立后数十年间,与遍布各地的提水站相配套的,还有大量的农机维修部门。没有这些维修机构,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就完全是废铜烂铁,完全推广不起来。
穿越者发明一个东西,立刻造福天下,这是不可能的!你要有生产制造部门,要有后续研发改进部门,要有推广部门,要有维修部门,总之要成体系。而这个体系的建立,才是最困难、耗时最久、成本最大的。
但没有这个体系,你发明的东西就完全是破铜烂铁,没有一丝推广起来的可能。
筒车的制造,可以暂时让都作院着手,但后续的维护,肯定要有人来做。
不是每个村都有木匠的,而木匠一般都很忙,未必愿意接这些活。
或许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,由**力量推动此事。筒车的维修都是小事了,后续还有耕牛的驯养、铁质农具的推广、良种的推广等等,都可以打包一起干了。
别说老百姓不傻,看到好东西就会用。事实证明,出于多种因素,好东西还真没有普及,老百姓真不用,继续低效率地生产着。
此番西征,赚了不少财货,班师之后,新一轮的机构改组该提上议事日程了。
州县两级经学要大力扩招博士、助教、教谕,加速化胡为夏。
医学也要扩编,多招些生员,不要求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,先把地方风俗病(多发疾病)统计整理起来,并试探性提出解决办法。
经学、工学之外,州县两级农学也可以成立了。要求也不高,先选育高产农作物种子和牧草,讨论下哪种种植模式更好,三茬轮作制在其他州县还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出一些变种,如何设计每年耕作的农作物种类,都可以研究。
这些都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,而且短期内根本看不到效果,似乎还不如养军呢。
但有些事必须要做。
春天播下一颗种子,秋天就能收获。
与关东诸侯的战争,不是短时间内能结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