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也是云南收获的季节。
过了中秋节后,很多地方陆陆续续开始割麦子。
府兵孔二也放下了习练许久的刀枪,下到田地中,与家人、部曲们一起收割。
老实说,这是难得一见的奇景。
在当募兵的时候,孔二压根不会下地,也看不起这种事。但为了自家利益的时候,他就愿意干了,而且干得很卖力。
原来,武夫也是可以干农活的啊!
云南的种植技术并不太过落后——当然,这是分地方的。
在南诏的两京区域,或许是出于古滇王国的遗泽,或许是与中原的广泛交流,他们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十分完善,农具的生产、应用也十分广泛,总体产量并不低。
不过这些区域如今都攥在朝廷手里,如推行郡县化、大量移民、清理户口的大理府、昆州、姚州、腾州、曲州五地。
在种植品种方面,云南以稻、麦、杂粮的轮作为主。
就这一点来说,甚至比中原还先进。
在北方区域,唐代以前,粟仍然是主要品种。进入唐代以后,小麦的种植比重日渐上升,中晚唐以来,甚至急剧增加——平心而论,种植小麦确实比种植粟米划算,产量略高一些,大夏也一直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小麦种植,尽可能取代粟米。
南诏似乎直接跳过了种粟的阶段,稻麦轮作得风生水起,放眼望去,除部分区域外,大部分农田在秋收完毕后,种下去的都是冬小麦。
通海都督府也不例外。
在这个刚刚被改为通海州(下辖建水、通海、江川、温富、八平五县)的地方,来自江南的移民本不太熟悉种麦子,但在司农寺官员的指导下,经过两三年的适应,直接稻麦轮作。地力不够的时候,再种杂粮缓一缓,如此循环,渐渐有了起色。
孔二家今年水稻亩产接近两斛,比麦子一斛出头的产量高出太多了,因此越收越高兴,收着收着,甚至哼起了杂歌小调。
隔着一条田埂的小路上,十几辆马车艰难向西,往八平城方向而去。
孔二直起腰来,却看到了不少高鼻深目之人。
“拔汗那工匠!”他心中升起了明悟。
最近一年,通海州来了不少拔汗那工匠,几百户总是有的。
擅长的东西很多。
有铁匠,专门打制农具,解决了通海州农耕的燃眉之急。
有皮匠,可以利用云南丰富的畜群资源,制作衣服乃至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