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进入吴王庆忌三十一年,即公元前483年,农历九月末。
孙武率兵长途奔袭齐、宋、鲁三国联军所在的陶丘,大败之,斩首四万,俘虏三万余人。
在庆忌的命令下,伍子胥跟着率领十万大军先一步东征,跨越大河之后,迅速攻取帝丘、澶渊、城濮、铁丘等城邑。
庆忌与孙武于是在帝丘合兵一处。
吴国大军对齐国发起了全面进攻,对于宋鲁两国却是基本上秋毫无犯,只是派兵驻防于其边境,防止宋鲁两国派兵支援齐国。
“故卫之地,可为我大吴的第三十六个郡——东郡。”
庆忌睥睨了一眼身边的阳虎,道:“阳虎,你暂代东郡郡守一职,治所帝丘,负责在这里督运粮秣辎重,并配合中枢,选派官吏即刻上任。”wwω.ЪiqíΚù.ИěT
“诺。”
阳虎答应了下来。
不过,阳虎还是皱着眉头,颇为迟疑的道:“大王,昔日季子曰:卫地多君子,其国无患也。”
“卫地也算是人才济济。眼下,从本土调派官吏,可能一时间无法到位。”
“臣以为,为使东郡迅速安定,民心归于吴,大王可考虑酌情任用故卫之人(贵族)担任地方官吏,配合治理政务。”
“善。”
庆忌澹澹的道:“选派官吏之事,交由你全权负责。阳虎,寡人不问过程,只要结果。”
“臣,谨遵王命!”
吴国扩张的速度太快,所需要的人才是不知凡几的。
诚然,吴国有着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,稷下学宫以及各地的官学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。
但是这些人才不一定会出仕,也不一定是合适的治政之才。
再者说,作为一个县令,一个县丞,一个主簿,可能需要一定的从政经验,再不济也要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,**面貌。
如卫国的贵族,思想道德极高,不容易背叛。
庆忌可以暂时信得过他们。
这时,站在一边的范蠡进言道:“大王,臣以为,为收取故卫之地,即东郡黎庶之心,大王可立卫君蒯聩为侯,赐予食邑,以彰显大王之恩德。”
灭国不绝祀吗?
这是古往今来华夏列国的老传统了。
再者说,当年阖闾以专诸刺王僚,弑君篡位,庆忌不得不逃亡到卫国,是卫灵公收留了庆忌,让他得以在卫地招兵买马,聚拢军队,然后伐吴成功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