逐渐转向发军饷的募兵制(尤其是边军),这种陋习也带入到了募军当中。
它养成了一种陋习,那就是一支部队的主将,往往喜欢克扣下面士卒的军饷,而后将这些钱拿出很大一部分来供养少部分亲卫精锐,一旦面临战争,这些主将便会一这支精锐家丁作为骨干,裹挟一大堆平时克扣军饷,训练拉胯的丁壮参战。
这样畸形体制下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,但为什么这些主将还要这么做呢?
原因很简单,因为在明中期以后,文贵武**,武将不同于文官,他们很难像文官那样通过官僚体制、门生故吏和**影响力来保护自己,为了维持自身的地位和权力,便只有通过豢养私人武装作为依仗。
这些家丁就是属于将领独有的私人武装,在明中后期,将领职位变动,是可以带着自己的亲卫家丁一起走的,所以对于他们而言,虽然自己哪怕下辖几千几万大军,但真正属于自己可以依仗的便只有那几百或是一两千亲卫武装。
当然,事实上满清的八旗制度中也有着类似的问题,但由于此时的八旗还处于上升和巅峰期,所以并未展现出其弊端。
孔、尚等部作为降清汉军,自然也很难摆脱这一习惯,而所谓明清的选锋便是临战之时,从家丁中抽取一些骨干,再以赏银从普通士卒中招募部分精壮,二者结合在一起,负责一些临时的重要任务,比如攻城、破阵之类。
尚可喜自不例外,别看他麾下也有几万大军,但真正完全受他掌握、足以作为依仗的便仅有两千多亲卫家丁而已。
这次奇袭岩关,他一下就拉出了一千多亲卫,又从大军中抽选两千精壮,可谓势在必得。
片刻之后,便有近百人登上城墙,先是结果了那少得可怜的明军士卒,而后从里面打开城门。
全军立即一拥而上,直扑城内!
“擒杀明将者,赏银五百两!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“报!都督、将军,岩关......岩关失守了!”
岩关的突然失守,可谓是一道晴天霹雳,出乎了朱由榔意料。
他之前向李定国许诺过,至少要在桂林坚守二十日以上,但他知道,这二十日只是一个最低期望,真正而言,坚守一月左右才足以让李定国完成调动。而现在才过了五天,便已然丢了岩关。
随着岩关丢失,除了一营三千将士的丧失外,融江一线也彻底落入清军之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