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高氏入宫之时,邵树德正在与宰相们商讨新的科举方案,即本朝以来第二次科举改革。建极四年的时候,大夏科举第一次改革,主要有三项。
第一项是卷面誉抄,主要是防止考官通过笔迹以及卷面上的特殊记号认出考生。第二项是糊名,也就是把名字遮住,不让考官看到。
第三项是降低诗赋比重。简单来说,第一场杂文考试中,考生所写的诗赋中有犯韵、错字的情况,仍可算通过。
比如,当年有考生写的六韵十二句律诗中,三处犯韵,也被打为及格通过了。
所谓杂文,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场,考察考生们的写作能力,包括诗、赋、论、歌、表、笺等在内的不同体裁、格式的命题作文,每一个体裁的文章都要合格才可。
最近几十年,诗赋的重要性已经低很多了。毕竟国家多事,考官们更看重第三场策论。诗赋只要写得中正平和,不犯错误即可,文采已经不是特别看重。
甚至于,以往不太受人看重的论文,也开始走俏了,有考生就凭借一篇《演论》得到考官青睐。???..Com
毫无疑问,建极四年的这项改革,等于进一步降低了诗赋的重要性,三处犯韵都能被通过,明显利好文风不盛的老少边穷考生。
「建极十年科考定于三月末。」邵树德喝着刚送给大諲撰的紫笋茶,道:「杂文一项诗赋不再必考,体裁不限。」
「是。」陈诚、赵光逢、萧蓮、裴贽、卢嗣业、裴禹昌等人纷纷应下。
杂文这场考试,一开始其实并不是必考诗赋,到唐玄宗时才成为定制。安史之乱后,诗赋有时候是必考,有时候非必考,邵树德这次钦定诗赋不再是必考项目。
当然,学还是要学的,万一考到了呢?当别人写的诗赋不忍猝睹的时候,你写得很不错,那就是加分项。
「第二场帖经考试,现在是几道?」邵树德问道。「五道。」礼部尚书裴禹昌答道。
自唐以来,帖经考试五道、十道甚至二十道都有过,今只有五道。
帖经相当于填空。即把经书翻到某一页,左右两边掩没,只留下中间一列,再把这一列中任意三个字盖住,让考生写出被盖住的三个字,三字为一帖。
这一项考察的是背诵能力和记忆力。
最开始